随着近日由中国书协联合江西省文联、福建省文联、广东省文联共同启动的2025年中国书协“万福迎春”公益示范活动的开展,让人恍然意识到又到岁尾年初时,不禁让人开始回望一年来的书法之路。2024年可谓“书法大年”——从年初即开始终审的“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以下简称“第十三届国展”),到盛夏时节的“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年内两场重磅展览,展现出当代书法新水平。全国各地多场不同主题展览和研讨会、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和理论聚焦、书法的国内外交流等多维度、多视角的书法“景观”,呈现出书法艺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在当代视域下持续焕发的艺术魅力。
2024年春节刚刚结束,中国书协便组织评委及相关工作人员到北京平谷区进行“第十三届国展”的终评。经由各团体会员初审后汇总而成的10000多件作品,经过10多天的评选,最终近千件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国展”的评审除了综合以往的评审经验和方式,中国书协与时俱进,借助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延伸当代书法评审的现代化手臂,赋予当代书法评审新形态、新机制。此次展览也极大调动了当代书法家、篆刻家的积极性,他们在创作方向、艺术形式、主题确定等环节,既独立思考也集思广益,试图创作出不负时代的优秀书法、篆刻作品,推动当代书法、篆刻创作的繁荣。成绩突出,问题也值得注意:有一些作者对大篆与小篆的区别和繁体字与简体字的认知不清楚,混用、乱用的现象时有出现;有些作品的题跋因文学功力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部分作品对形式感的过度追求,削弱了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在评选过程中,中国书协要求评委、监委、学术·媒体观察员密切注意那些以代笔、代刻、抄袭、临摹、集字等不正当手段“创作”出来的作品,并通过面试考核,把一个公正的,且具高度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展览呈现在世人面前。“第十三届国展”是当代重要的书法篆刻展,征稿、评选,纠错、复议,研讨、展览,备受各界关注。不管是肯定的,还是质疑的,不管是投稿作者的一人感受,还是学者们的一孔之见,围绕一次重要的书法篆刻展览,皆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这也说明当代书法创作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第十三届国展”设立了山西、河南、浙江三个展区,展览现场盛况空前。在三个展区展出后又进行了晋京展,一时间大江南北,涌动书法热潮。
盛夏时节,中国书协带领评审团队再一次来到北京平谷,对“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投稿作品进行评审。兰亭奖的专业要求很高,投稿作者须为中国书协会员,是对有理想的书法家的一次督促和检阅。书法创作方向的来稿有6000件之多。从6000件作品前走过,可以看到当代书法多姿多彩的景象,看到别样的、主观性较强的艺术构思,展示出当代书法创作的成熟。长时间的创作积累、多方位的观念碰撞与书法家才华的融合形成了当代书法创作的时代特色。由于高等书法教育的普及,书法理论研究迎来了大发展。正如本届兰亭奖理论研究方向评委姚国瑾所说:“跨学科交叉研究日渐浓厚,不仅书法史学研究范围逐渐扩展,从文献考据、艺术史、金石学延伸到社会学、政治学的各个层面,而且书法理论、书法美学、书法教育、书法批评,各个门类、各个方向都有推进。不可否认,当前理论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原创性研究偏少,系统性学理分析欠缺,文献材料拼凑堆砌现象较多,出类拔萃者少。当前书法理论研究者需要不断扩展书法领域的知识系统,完善基础理论储备,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训练,从广度和深度上开创新局面。”2024年10月13日,“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仪式暨作品展开幕式”在浙江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举行。人们既看到了对已有成绩的奖掖,也看到了对书法前路的期许。
书法人在2024年显示出强健的创作势头,优秀的书法展览在各省份纷纷开幕,书法创作主题不断深化,展览题材丰富多彩,书法新人不断涌现,绘就了一幅当代书法繁荣昌盛的蓝图。2024年1月27日,“全国第三届手卷书法作品展”在广东省东莞市开幕。这是由中国书协、广东省文联、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览。手卷是中国书法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因文辞内容厚重、表现手法丰富备受历代文人青睐,是中国书法传承的重要载体。而此次展览正是致力于探索手卷书法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学术价值,展现中国气派、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2024年3月12日,“全国第九届楹联书法作品展览”在河南郑州开幕。展览由中国书协、河南省文联、鹤壁市人民政府主办。楹联是传统的书法形式之一,它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共领域的亭台楼阁、私人领域的自励自勉、书斋遣性,契合中国书法的文辞之意和笔墨之境的统一,是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将汉字内涵与笔墨艺术有机融合,墨因联显、联以墨传、联墨交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民族文化精髓,彰显出书法艺术创造力和中华审美意蕴。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润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2024年4月13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中国书协指导下的2023“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巡展在新疆乌鲁木齐启幕,随后又到南北疆多地巡展。参展的299件作品是2023年“中国书法·年展”从全国11342件来稿中评选出的精品力作,形式新颖,笔墨优良,所书文辞饱含家国情怀,是新时代书法审美的积极表达。刻字艺术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观念开放了,视野广阔了,赋予刻字艺术更多的现代审美意识,得到了观众的喜爱。2024年6月29日,由中国书协、浙江省文联主办的“全国第十二届刻字作品展览”在浙江嘉兴开幕。入选此次展览的222件作品活化、深化汉字,借助不同的综合材料在传统中寻求更为广阔的转化,体现刻字艺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继承与创新并重、个性与共性并存,呈现了当代刻字艺术多元多样的审美追求,集中展示了现阶段我国刻字艺术的创作成果和整体水平。2024年12月7日,由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河南省书协、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书印参同·专题学术讨论会暨当代篆书篆刻作品邀请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以“书印参同”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当代篆书、篆刻艺术的优秀成果,展现了当代篆书、篆刻艺术创作的新实践、新成就。以手中之笔抒写时代豪情,以满怀的生命激情,讴歌伟大的中华民族,当代书法创作的“奏鸣曲”,是由中国书协、各省市书协,是由每一位书法家合奏的一支昂扬、雄壮的乐曲。当代书法创作应植根传统、敬畏传统。202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详细了解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2024年3月至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县周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首次发现了一片记载着“秦人”二字的甲骨,这是迄今为止对秦的最早文字记载。宫城南墙外的壕沟下层出土了200余片卜甲与卜骨,其中有字甲骨30片,初步辨识出刻辞180字,内容如“秦人”“壬子王其獸”等,其中,刻有“秦人”的甲骨文为对秦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些甲骨的出土,为研究西周甲骨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位置,但原碑或失踪,或漫漶不清。2024年12月9日,由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江西省书协、抚州市文联、中共南城县委、南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麻姑山仙坛记与唐楷传承专题讨论会暨全国楷书书家作品展”在江西抚州南城举行。2024年12月14日,“重刻《九成宫醴泉铭》碑揭牌仪式暨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在欧阳询故里湖南长沙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书协指导,湖南省书协、长沙市文联、中共望城区委、望城区人民政府主办。对这两块碑的复刻有利于复活唐代楷书的生命力,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坚实一步。《新中国新发现书法史讲义》一书于2024年11月,由书法家丛文俊所著、书法出版社出版,在书法界引起极大反响。该书的出版缘起于2023年,中国书协举办“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在大展筹备期间,中国书协邀请专家带领专项课题小组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发现书迹,从中甄选出58件具有楷模价值的古代书迹作为大展主题素材。丛文俊悉心指导了每件主题作品学术解题的撰写。为了让当代书法家更加深入了解经典新范本对当代书法创作的价值与意义,中国书协又邀请丛文俊围绕新中国新发现的书迹材料重新讲述了商周至隋唐时期的书法发展历程及其大历史背景下的演变规律,从小作品看大走向,从长远的社会文化结构变更观察书法发展的脉动。此书即为丛文俊数次讲座文本合集。同样以大展为契机,中国书协还组织专家学者,从新中国成立后新发现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帛书、木牍、秦简、楚简、汉简、三国吴简、汉碑、南北朝隋唐墓志等书迹中甄选经典范本,从2023年开始陆续编纂出版了《新中国新发现书法大系》系列丛书。2024年11月,该系列的《裴君碑》《李君碑》出版发行,为当代书法家深入传统、临习经典,提供了新的范本与参考。同样聚焦古代书法文献的还有,2024年5月出版的、书法家包文运以江西出土宋代墓志为研究对象的专题性研究著作《江西出土宋代墓志书法研究》。该书中所选的宋代墓志,多为近几十年来在江西区域范围内所出土,或藏于江西省内各市县博物馆,或为私人所收藏,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学界重视。从书法研究的视角来看,这批墓志涵盖了楷书、行书、隶书、篆书等不同书体,对研究宋代书法史和宋代书法风格演变而言,这批材料的价值不可低估。正如艺术家熊秉明所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作为文化大国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现如今正在更加积极地走出去,更有文化自信地走出去。2024年7月21日至29日,由中国书协、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上海市文联、日中书法文化交流协会、日中文化协会、全日本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共同主办“2024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活动”在日本举行。活动期间,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展访日代表团前往成田山全日本竞书大会、成田山书道美术馆、东京江户川综合文化馆等地进行访问,并共同举办“2024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展”等活动。此次活动是两国书法界持续增进青少年之间友好交流、共同推动书法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两国友好情谊和文化和谐交融的美好见证。“汉字之美·中国书法环球行”项目是中国书协进行国际交流的主要平台。多年来,中国书协先后在法国、德国、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国组织书法展览,不断加强书法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2024年5月14日,“汉字之美·中国书法环球行”启动仪式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书法”学术讨论会在福建泉州举行。讨论会上,来自中、日、意、法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文明互鉴中的中国书法”“中国书法的国际性及其样态”议题展开研讨。大家谈道,中国书法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价值精神,要挖掘中国书法深厚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把书法艺术发展放在世界格局中审视、研究和解读,更好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除此之外,由中国书协、日中友好自咏诗书交流会共同主办的“第35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在中国同新加坡即将迎来建交35周年、同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书协代表团访问新、马两国,举办“第五届中新书法交流展”“中马建交五十周年书法交流展”“第十四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出席“2024年吉隆坡世界书法嘉年华”开幕仪式,并参加国际书法交流沙龙等活动,无不在传播书法艺术之美,增进文化交流情谊。在加强对外交流的同时,国内各省市之间的书法交流亦精彩上演。2024年8月20日,“翰墨映天山——援疆十九省市书法名家邀请展”在新疆文联展厅开幕,开展以艺援疆行动。展览展出援疆19省市和全国书法名家精品力作100件、新疆本土书法作品55件,涵盖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多种字体。参展作品植根传统,紧随时代,形质兼美,具有较高的书法追求和审美取向。另外,“中国书协主题创作书法系列活动——风·态:晚明法书与后世品题录”暨吉林河南两省书法作品联展在长春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广东、云南、海南书法作品联展”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览馆举办……联合展览众多,不一一列举,多重交流之下,拓宽了当代书法家眼界,增强了书法艺术的传播。2024年岁尾之时,中国书协于12月15日举办了别开生面的2024年度学术工坊“时代追问:精神·文脉·创变”。举办“2024年度学术工坊”的目的是明确的:“为全面剖析年度书法创作的现状与问题、深入解读中华文脉在书法研究中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image.png](/static/upload/image/20250109/1736393430121028.png)
2024年度中国书协学术工坊海报
“与古为徒”“与古为新”“古为今用”,是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的传统,也是一种共识。于此做出新的判断和思考,有助于当代书法创作,更有助于形成符合常识、趋于理性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向。学术工坊围绕“中国书法的时代审美”“文与艺的辩证”“经典与创变”3个议题,分为发问、对谈、评议3个环节,对2024年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与学术活动展开讨论。这3个议题是当代书法美学范畴内的问题。书法家崇尚技法,对书法的解读常常从技术层面进行推理。显然,这是一种误区,“文”与“艺”的辩证,涉及文与墨的关系,没有文的笔墨是平面的和单薄的,更是缺少生命激情与人格魅力的。古人曾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一语道破了“文”与“艺”的真谛。学术工坊对2024年的重要展览活动进行了回眸与检验,对当代书法家的时代精神、文化形象、生命高度进行了学术研讨,积极推动建设一支有品德、有思想、有才华、有担当的书法家队伍。中国书协策划的《新中国新发现书法大系》《中国书法讲义丛书》,以及即将陆续与读者和观众见面的“中国书学大讲堂”,对此进行了鲜明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