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滂沱,一位奶奶身披雨衣,不时拿毛巾擦一把脸上的雨水,像钉子一样钉在小马扎上;一位爷爷从外村赶来,带着一天的饭,一坐就是一天;厂里拧螺丝的年轻小伙,特意请假来村里看戏;还在上小学的小姑娘,动了学戏的心思,满后台找演员“求合照”……让他们不惧大雨这么“拼”的,正是村头露天戏台正在上演的“村戏”。
“听戏就像白开水里放了蜜一样甜”,“没戏听就很没意思”。村民质朴的话语,反映出当下农村群众在物质生活丰富的条件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满足,也进一步印证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艺正逐步成为农村居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有需要,文化发展有未来。厚植于农村土壤、沉淀在岁月长河中的乡村文艺,既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滋养着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可亲可敬的乡亲,夯实了乡风文明的基石,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乡村文艺的生命力蕴藏于群众中。《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繁荣群众文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蕴藏于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村晚”“村戏”“村BA”“村超”,无一不是生发于乡土之上的情感表达,没有流光溢彩的舞台效果,不需要美轮美奂的装饰,有的是对故乡风土人情的观照,对身份认同的追寻,对乡土一山一水的深切眷恋。与此同时,广大乡村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新农村为现实素材,以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其文化获得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激活乡村文艺的生命力。释放乡村文艺新动能需加大投入加强扶持。活跃乡村文艺,地方政府及基层文化组织需发挥引领作用,不断壮大民间文艺力量。《“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 “发挥基层文联、作协、群艺馆、文化馆(站)的积极作用,扶持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民营剧团、演出队、老年大学及青少年文艺群体、社区和企业文艺骨干等广泛开展创作活动”。近年来,得益于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不断向基层倾斜,乡村文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当下,乡村振兴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作为乡风文明建设助推器的乡村文艺,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进一步优化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注重乡村文艺人才的培养,推动新时代乡村文艺发挥更大的作用。守护乡村文艺,找寻精神原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乡村文艺要在乡土沃野中生生不息,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让村里父老乡亲冒雨“追星”的民间豫剧团,是个平均年龄30岁的“90后”剧团。他们风餐露宿、走村演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又不断借助新的媒介平台推陈出新,让乡村文化活动走进大众视野,集结更广泛的群众力量。“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乡村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守护乡村文艺,传承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更是绵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